本文來源:尋常觀
這里是重慶江津聚奎中學(以前的“聚奎書院”)。 座落于國家3A級旅游風景區黑石山,建立于1870年(清同治9年)
這里是重慶江津聚奎中學(以前的“聚奎書院”)。 座落于國家3A級旅游風景區黑石山,建立于1870年(清同治9年),是一所具有149年歷史的中學。 聚奎中學最輝煌的時候是抗戰時期,曾被稱為川東第一校,因為它是西南地區第一所引進西方教學觀念,器材的中學。 至于校名的來源,“奎”主文章,有人才之意;聚奎,意為“得天下英才”。一經講解,頓悟其意。
聚奎中學是國內唯一收門票的中學,票價30元。 驚喜不驚喜?意外不意外? 為什么要收門票? 因為這里雖然是學校,同時還是景區。 圖為重慶市政府1992年頒布的文保牌。
走進聚奎中學,目光所及之處,都是郁郁蔥蔥的古樹。 校園內有大樹800余株,百年以上的古樹240余株,國家保護樹190余株。 堪稱真正的“森林學?!?。 圖為同學們在古樹下休息,在這里讀書,遠離塵囂,內心寧靜。 這或許才是教育最好的狀態吧。
這是一株號稱“香樟王”的古樹,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要四個人才能合抱。 這里還有五百多年歷史的羅漢松,最珍貴的要數書院庭內的七株紅山茶,已有140多年樹齡…… 反正這里隨時隨地抬頭即見古樹,令人心怡。
圖為同學們在操場上上體育課。 聚奎的運動項目是以排球為長,每年都有排球比賽。 曾經的國家女排教練鄧若曾就畢業于此,聚奎的校訓,志不求易,事不避難,就是他提出的。
課間之余,在操場的池塘邊喂喂魚,是不是更有利于解除學習的緊張??
或是到樹蔭下打打乒乓球,也是一種享受。 在這所學校,學生們有充足的空間調劑自己。
學校的公共客廳,也即“聚奎書院”舊址所在地。 這所川渝兩地僅存,且保留最完好的清代書院,如今仍是教育人與學子們的傳道受業之處。 書院里掛滿了學校畢業的名人,以及來此參觀領導的相片。 看了介紹,頓有肅然起敬的感覺。 著名核物理學家周光召,重慶大學創始人吳芳吉,《重慶日報》創辦人卞小吾等就畢業于此,堪稱人才輩出。
可以在這里寫寫毛筆字,發發思古之幽情。
走廊中的孔子像。
學校的山水亭臺,有沒有江南山水園林的即視感? 校友吳芳吉(1910年畢業),在周游全國各地后贊揚聚奎校園說“就同等學校言之,見聞所及,更無風景佳麗勝于此者”。又說“山川之勝,甲于全蜀學校。某之詩趣,得此誘啟最多”。
聚奎校友蕭湘、鄧鶴丹、吳芳吉、張采芹、鄧少琴、鄧燮康都深深留戀黑石聚奎校園,他們死后,按其遺愿安葬于此。 一個人愿意將自己的遺體埋葬于自己的母校,而不是故鄉、祖墳等。只能說明,這才是真愛! 圖為白屋詩人吳芳吉之墓。
因樹林茂密,聚奎中學成了百鳥之園,貓頭鷹、杜鵑、黃鸝、畫眉、斑鳩、青鸛、翠鳥、綬帶鳥(梁祝)、火燒雞、青鳥…… 當然,最多的還是白鷺,每年三月初從南方飛來,在樹上筑起了巢、孵起了小鳥……瑯瑯書聲起,白鷺翩翩飛。 圖為觀鳥樓。
眾多白鷺聚集在樹上,堪稱聚奎中學的一大勝景。 據校方介紹,近年來從南方飛來的白鷺越來越多,成千上萬。這得益于校園和白沙鎮持之以恒對植被的保護,讓鳥兒有了賴以生存的家園。
當然,白鷺多了,也帶來很大的煩惱,就是鳥糞太多。 在白鷺聚集的區域,時常是糞如雨下,恍似六月飛雪。 搞得這里的師生們在大晴天也只得打傘而行,或是必須戴帽子,以免著道。 一名學生說,有一次他剛打好一盒飯出來,忘了蓋上蓋子,結果悲劇了! 天降一團白色鳥粑粑,剛好落進飯盒…… 呵呵!
校園的一角,一處名為“一夫當關”的地方。 右側的石壁上寫有“函谷”二字。 難道是象征函谷關? 這是當年老子由此出關,著述《道德經》的地方。 由此成為中國哲學的高山仰止……
校園里面甚至還有一座“川主廟”,外形完好,可惜里面正在維修,不能進入。
學校的一角,鋪滿青苔的巖石中,開僻出來一條小路。 走在里面,都是一種享受。 我一直在想,不知道這所學校能不能算得上是中國最美的中學? 又或者是另一個問題,地理環境對于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和人生命運會帶來多大的影響?地杰人靈說可信嗎?
原標題:中國這所唯一收門票的中學,149年的歷史,算得上最美中學嗎?
工地突發停電、監控無故被遮、電纜不翼而飛,這一幕幕在電影中出現過的鏡頭,近日發生在重慶渝北一工地。重慶警方火速抓獲實施盜竊的犯罪嫌
小線索破大案!涉案資金達千萬 重慶南岸警方端掉一涉嫌“洗錢”團伙
近日,重慶南岸警方成功打掉一個專門為電信網絡詐騙洗錢的犯罪團伙,抓獲團伙成員16名,扣押涉案手機20余部,銀行卡18張,電話卡20張,該
“微基金”帶動“大慈善”——“五社聯動”社區基金助推基層社會治理項目啟動
3月17日,在民政部舉辦的五社聯動聚合力、社工服務暖基層2022年全國社會工作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上,五社聯動社區基金助推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九龍坡區政法維穩先進人物系列展播①王玥:黃桷坪“釘子戶”所長的基層16年
編者按:他們是百姓心中的好法官,他們是攻堅克難的急先鋒,他們是扎根一線的婆婆嘴,他們是巡樓護院的大喇叭,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政法維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