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委員的幫忙給我找到了住房,才能順利無后顧之憂地搬家……家住楊家坪西郊路24巷居民張先生,在搬家時激動地對九龍坡區政協委員表示感謝
“感謝委員的幫忙給我找到了住房,才能順利無后顧之憂地搬家……”家住楊家坪西郊路24巷居民張先生,在搬家時激動地對九龍坡區政協委員表示感謝。
2021年7月22日上午10時,隨著最后一位住戶從楊家坪西郊路24巷搬離,這棟修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D級危房終于可以按時拆除。值得一提的是,該房屋在離拆遷日期僅剩一個星期時,還有3戶居民因種種原因遲遲未搬遷。
不過,在九龍坡區“渝事好商量·九龍政協來幫忙”協商平臺以及全區各部門的多方努力與勸說下,3戶居民最終同意搬遷,迎來了皆大歡喜的結局。
近年來,九龍坡區政協通過聚焦“協商議政上水平必須一以貫之、做得更好”的目標,全面探索搭建“渝事好商量·九龍政協來幫忙”協商平臺,政協委員組織利益相關群眾“零距離、面對面”協商,成功架起了一座服務群眾的“連心橋”。
橋梁通暢
協商工作做得實
“這么寬一條馬路,沒有斑馬線,過馬路都是心驚膽戰。”
“走地下通道要繞好遠才能到對面,太不方便了,就沒人來管一下嗎?”
今年五月,九龍坡區政協委員譚欽文、陳萬、毛鐵在日常走訪中,發現轄區群眾反映大洋百貨至都市桃源停車場路段沒有人行橫道的問題。
經過實地調查,委員們發現此路段是一條主干道,車流量、人流量大,在加之一旁又是輕軌站,導致了許多行人因為趕時間、圖方便經常橫穿馬路,存在極大安全隱患。
委員們還走訪聽取了相關部門和附近居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并于6月20日,楊家坪街道委員工作站邀請區城管局、交巡警支隊、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及部分委員、群眾代表來到現場,進行協商解決。
通過“馬路辦公”,各部門分別從方便通行、行人安全、城市風貌等多方角度,對此路段是否該劃出斑馬線進行探討,最終通過了在此處劃出斑馬線的整改方案,并在道路兩旁加裝了欄桿,解決了周邊居民們出行安全問題。
“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群眾反映的是民聲,我們解決的是民生。”毛鐵委員表示,按照“小切口、微協商、大民生”的思路,九龍坡區政協將區政協委員全部派駐政協委員工作站履職,通過會議協商、院壩協商、馬路協商、小微協商、網絡協商等多種形式,常態化靈活開展基層協商,助推基層治理,真真切切為群眾解決了一批民生關切問題:
軌道5號線建設完成投入使用后,由于施工方在石橋鋪地鐵1號至2號出口遺留了沿線圍擋,導致人行道、綠化等市政設施未及時恢復,附近群眾反映強烈。今年4月,渝州路協商工作站政協委員了解情況后,前往現場實地查看,并于相關部門開展協商后,區級部門高度重視,迅速協調了軌道施工責任單位,在一個月內完成了整改,將干凈、整潔、暢通的人行道還給市民。
……
今年以來,九龍坡區政協通過“渝事好商量·九龍政協來幫忙”協商平臺,開展協商活動103場次,共計解決民生問題134個,政協委員們以擔當作為書寫履職為民的滿分“答卷”。
九龍坡區政協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開展常態化協商議事活動,把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機融合,既發揚了民主,也交流了思想,讓相關各方都參與到民主協商之中,協調了關系,匯聚了共識,促進了工作,是一舉多得好事。”
橋墩牢固
協商平臺搭建廣
每一座堅固的橋梁都離不開牢固堅實的橋墩托舉,而托起九龍坡區政協這座為民服務“連心橋”橋梁的橋墩則是“渝事好商量·九龍政協來幫忙”協商平臺。
“以前開展協商工作,都是借用街道、社區辦公室,如今建立了協商平臺,我們也有了自己的一塊陣地,工作起來更有干勁了!”九龍坡區政協委員王彥如是說道。
走進西郊支路楊家坪街道“渝事好商量”協商廳,一進門就讓人眼前一亮。
協商廳面積不大,協商氛圍卻十分濃厚。一張能容納十余人的大型圓桌擺在協商廳中央,墻上“渝事好商量·九龍坡政協來幫忙”13個大字及品牌Logo主題突出,協商組織模式、協商工作目標、協商工作流程、協商工作原則等制度清晰展示,一目了然。
“我們協商廳采用圓桌會議桌是為了讓群眾們感受平等、民主,讓群眾與委員們沒有距離感。”九龍坡區政協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隨手翻看協商清單,“破解商圈停車難題、助推老舊社區改造、支持居民創業就業、降低用電成本……”一次次貼近民生的協商,不搞形式,不走過場,切實化解企業群眾的“煩心事”。
搭建好了協商議事的陣地,誰來協商?九龍坡區政協發揮委員主體作用,全體政協委員“點對點”下沉到全區64個社區(村),根據本轄區熱點、難點、堵點事項,在全區各大協商廳、室、點不定期開展“微協商”,聽取群眾意見、協商解決問題,打通委員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協商議事要“議得好”更要“辦得好”,如何確保協商議定的事項落到實處?
“說了就要兌現,一定要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答復。”九龍坡區政協主席宋泓表示,九龍坡區政協專門制定出臺了《協商成果轉化落實反饋制度》,將持續追蹤協商意見辦理落實情況,并在限定時間內實地走訪驗收成果。
為了讓協商平臺更好地服務轄區商圈發展、服務民營經濟,九龍坡區政協還在九龍新商圈內建立了首個商圈里的“渝事好商量”協商廳,為商家解決實際問題。
今年,根據市政協《“渝事好商量”協商活動工作規則》要求,在2021年試點工作基礎上,結合全區政協實際,制定《九龍坡區政協深化“渝事好商量”協商工作方案》。深化全區“渝事好商量”協商平臺建設,通過優化設置工作站、規范提升協商廳、融合建設協商室、靈活設置協商點,以“工作站+協商廳+協商室+協商點”的模式推進協商平臺提質擴面。
名牌靚麗
協商文化氛圍濃
橋梁平穩、橋墩牢固的為民服務“連心橋”搭設好以后,接下來就是為這座橋取一個好名字,吸引更多群眾走上這座為民服務“連心橋”。
為廣泛宣傳協商民主理念和為民辦實事的價值觀,九龍坡區結合地域文化特色,研究和挖掘協商文化內涵,大力營造協商民主文化氛圍。
為進一步深化拓展協商文化品牌,今年3月,九龍坡區政協面向社會公開組織開展了協商品牌名稱征集活動,收到來自社會各界人士提交作品1300余件。“最終研究確定我區協商品牌為‘渝事好商量·九龍政協來幫忙’,既明確了區域特點,又突出了政協作用。”九龍坡區政協相關負責人介紹。
確定了“橋名”,接下來就是要打造好“橋”文化。桃花溪步道協商文化長廊則是九龍坡區政協打造的“匠心作品”之一。
走進協商文化長廊,入口處是“渝事好商量”的主題精神堡壘,采取“門”的形式展現,寓意“協商之門”,讓群眾們在這里可以敞開心扉來洽談。在總長為350米,共分為7段的文化長廊中,分別展示了人民協商歷史發展沿革、重慶市政協歷史發展沿革以及九龍坡區政協協商民主建設成效。
長廊沿途還設立4個協商主題文化小品,2個語言小品,1個節點主題小品,1個主題雕塑,生動闡述了政治協商文化在九龍坡區的落地實踐。同時,長廊中還設立有同心亭、同力亭,讓基層協商更公開,也更接地氣,群眾不用奔波就能與政協委員、街道干部、相關單位負責人見面,把問題擺上桌面,平等協商解決。
“這里風景優美,不僅可以散步休閑,還可以協商議事,真是一個好地方!”
“以前遇到問題只曉得找街道、找居委會,現在我曉得了,還可以找政協委員幫忙!”
不少前來散步休閑的群眾在參觀完協商文化長廊后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至此,這座由黨委領導、政府支持、政協搭臺、各方參與、服務群眾,名為“渝事好商量·九龍政協來幫忙”的為民連心橋正式搭建完成,成功構建起了九龍坡區協商民主新格局。
除此以外,九龍坡區政協還通過組織開展協商文化“六說六進”(六說:圖文說、故事說、書法說、歌曲說、影像說、數字說,六進:進機關、進村社、進學校、進商圈、進企業、進家庭)主題宣傳活動,策劃開展各工作站“渝事好商量”系列宣傳報道,以短視頻的方式宣傳協商中的典型做法和突出案例,大力激發了委員協商活力。